癌变·畸变·突变 ›› 2003, Vol. 15 ›› Issue (2): 65-66.doi: 10.3969/j.issn.1004-616x.2003.02.001
• 论文 • 下一篇
隋建丽, 孙敬芬, 周平坤,吴德昌
SUI Jian-li, SUN Jing-fen, ZHOU Ping-kun, et al.
摘要: 目的: 通过分析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和其α粒子诱发的癌变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的纺锤体检测点功能,探讨纺锤体检测机制变化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。 方法: 用噻氨酯哒唑药物破坏细胞的微管结构,导致纺锤体形成受阻,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有丝分裂细胞。 结果: 本实验观察的辐射诱发癌变细胞系中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对稳定,有的不稳定,其中表现为多倍体细胞比例增高。通过分析纺锤体检测点机制,发现染色体数目异常(多倍体)比例高的癌变细胞BERP35T4(40 %)在噻氨酯哒唑药物作用后12~24 h,有丝分裂指数(MI)明显低于亲本BEP2D细胞和另一癌变细胞系BERP35T1,后二者细胞的多倍体率较低(5 %)。 结论: 纺锤体检测点机制异常与α粒子照射诱发恶性转化细胞BERP35T4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相关。